课程
首页 > 全部课程 >中国科学院《科学公开课》第三季>
中国科学院《科学公开课》第三季
由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局、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和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联手举办。
说明:系列课
424人报名学习
免费
  • 介绍
  • 课程目录
  • 评价
  • 讨论区

提示:点击【课程目录】选择相应视频观看

0主海报1920x1080 无媒体.jpg《科学公开课》(第三季)是由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局、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和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联手举办的系列科普课程。


共设置了五大课程主题,涉及不同的科学领域,分别是:

(1)绿色生活——化学是带来美好的科学

(2)缤纷世界——光与视觉的科学

(3)大地探秘——地球演化中的科学

(4)数与万物——数学的思想与应用

(5)空天翱翔——航空航天中的科技


【第一期】

万物变化之学--化学的诞生与发展

750x422.jpg

主讲人

孙亚飞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特别研究助理


主讲人简介

孙亚飞,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特别研究助理,青年科普作家,从事科学传播及新能源领域的研究与产业化工作。高中参加化学竞赛保送进入北京大学化学学院,后于清华大学化学系获得博士学位。

2010年开始从事科普工作,在得到开通的《化学通识30讲》课程广受好评,同时在知乎、《博物》杂志等媒体平台发表《你好,门捷列夫》《读懂食品安全》等各类作品逾百万字,已出版著作《元素与人类文明》《原子王国历险记》及译作《诗意的原子》《迷人的液体》(以上两部为“文津图书奖”推荐书目)《锈蚀》《13次时空穿梭之旅》《给孩子的食物实验室》《纳米与生命》等。


内容简介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性质、组成、结构、转变以及转变过程中能量变化的科学。我们能拥有今天的美好生活,化学功不可没。可你知道吗,化学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这里面蕴含着许多有趣的故事。今天让我们跟随孙亚飞老师的脚步,一起感受化学发展史中那些伟大的科学家以及他们的故事。


【第二期】

便利与环保得兼——降解塑料实践和进展

750x422.jpg

主讲人

季君晖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 研究员


主讲人简介

季君晖,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工程和生态塑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从事降解塑料、塑料回收和资源化利用、抗菌材料等领域研究,发表论文200余篇,获发明专利70余项,牵头和参与制定ISO标准、国家标准5项。是中国化工新材料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塑料协会降解塑料专委会副理事长、中国合成树脂协会降解分会秘书长、中国抗菌材料行业协会副理事长。


内容简介

日常生活中,我们几乎天天都能接触到塑料制品。但就这样一种司空见惯的材料,你真的了解它吗?今天的课程中,季君晖老师将为我们详细介绍塑料的发展历程、带来污染的本质原因以及可降解塑料的出现和最新进展,带我们深入了解塑料的秘密。


【第三期】

化浊为清——自来水哪里来

750x422.jpg

主讲人

罗建泉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研究员


主讲人简介

罗建泉,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生化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岗位教授,入选中科院海外人才引进计划,现任绿色生化过程研究部主任。多年来从事高性能分离膜材料制备及其在水处理和生物分离等领域的应用。获第三届闵恩泽能源化工奖青年进步奖、第十届侯德榜化工科学技术青年奖、中国膜科技中青年突出贡献专家称号。现任中国膜工业协会医药生物用膜技术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和工程与应用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生物工程学会青委会副秘书长、中国海水淡化与水再利用学会青委会执行委员、北京膜学会第八届理事会理事、国际水协会膜技术专业委员会中国分会理事、《RINENG》、《膜科学与技术》编委和《J. Membr. Sci.》青年编委。


内容简介

我们每天都在使用自来水,一开水龙头,水就能源源不断地流出来。可你知道,自来水在流到水龙头前都经历了什么吗?本节课中,罗建泉老师将会为大家介绍,自然界中的水是通过怎样的净化方式才成为了自来水,这些净化方式的原理又是什么。相信看完本节课,你会对自来水有一个新的认知。


【第四期】

来自自然的启迪——“不湿”的界面

750x422.jpg

主讲人

董智超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 研究员


主讲人简介

董智超,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仿生液体绕流界面材料的研究。


内容简介

日常生活中,当我们不小心将水洒在了衣服上,通常衣服上会出现一片水渍。如果现在告诉你,有一种衣服,即使往上面泼洒大量的水,也不会产生一点污渍,你会不会感到神奇?本节课中,董智超老师就会带领我们领略这种神奇的超疏水材料。为什么这种材料能做到超疏水,超疏水材料可以应用于什么场景?答案即将揭晓。


【第五期】

750x422.jpg

主持人

白睿,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在读博士生


嘉宾

孙亚飞,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特别研究助理

季君晖,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

罗建泉,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研究员

董智超,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


内容简介

在先前的四节课中,我们了解了化学这门学科的发展过程,也见识到了化学对研发新材料起到的重要作用。相信大家在收获知识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问题。本期课程,我们特邀四位主讲老师做客物理所直播间,为大家答疑解惑的同时还会带来更多有趣的材料知识,欢迎大家届时和我们互动。


【第六期】

从感官到实在——人类对光的认识过程

750x422.jpg

主讲人

黄元

北京理工大学教授


主讲人简介

黄元,北京理工大学前沿交叉科学研究院教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首席科学家,国家优青和重庆市杰青获得者。2019年入选中科院青促会会员,2020年获中国科协“中国十大科技新锐人物”荣誉称号,2021年和获中国发明协会发明创业奖创新奖二等奖(排名第一)。发表SCI论文110余篇,论文总引用5000余次。


内容简介

光是宇宙的基本物质之一,也是人类感知世界的重要媒介。在生命演化过程中,光扮演着非常奇妙的角色;在人类文明中,人类对光的利用和认识也深刻的影响着我们的世界。今天,让我们跟着黄元老师的脚步,一起领略人类对光的认知过程,共同感受光的美妙和神奇。


【第七期】

源头与归宿——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750x422.jpg

主讲人

李明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主讲人简介

李明,中科院高能所研究员,国科大岗位教授。主要从事X射线光学与技术研究、同步辐射光束线建设,提出系列新方法新技术,解决了系列第四代光源光学关键问题。2011年入选首批中科院青促会会员,2012年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018年入选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计划——青年拔尖个人,2020年入选中科院创新交叉团队负责人。


内容简介

我们知道光是能量的源泉,亦是最重要的信息载体。光必须与物质世界进行相互作用才可以让我们探索到物质信息的相关信息。你真的了解这一过程究竟是如何发生的么?今天,让我们跟着李明老师的脚步,一起了解光是如何由物质产生又如何与物质作用的,共同感受光的大家族的魅力。


【第九期】

客观与认知——色度学与颜色感知

750x422.jpg

主讲人

李治林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


主讲人简介

李治林,中科院物理所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科院青促会会员。研究方向:新光电功能材料晶体生长与物性探索。科普经历:中科院物理所科学传播协会骨干成员,参与日常科普活动、展品展项设计、微信公众号问答专栏、Bilibili账号科普视频直播等。曾参与《加油!向未来》等多档科学类电视节目的题目与实验设计。科普图书《1分钟物理》创作团队成员。


内容简介

我们知道,大千世界是绚丽多彩的。色彩这一概念在本质上来自于光的特性,但又涉及视觉这一主观因素。要想真正理解色彩与视觉,不仅需要物理、化学、生物、心理等方面的知识,还需要从数学方面精确描述,多个学科在这里巧妙应用、交叉融合,有趣异常。今天,李治林老师将带我们了解光与色的那些有趣的事儿,眼见未必为实,我们的视觉中充满着变数!


【第八期】

能量与信息——从自然光到激光

750x422.jpg

主讲人

方少波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


主讲人简介

方少波,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曾在日本JST-CREST、美国MIT-RLE、德国DESY-CFEL从事飞秒激光、阿秒物理等超快激光科学前沿研究工作。主持国家基金委重大研究计划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2项。先后承担国家“十二五”、“十四五”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任务。入选德国亥姆霍兹学会青年科学家、中科院关键技术人才、中科院青年创新促进会理事、中科院-财政部联合稳定支持基础研究领域青年团队负责人、北京市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


内容简介

光是一种电磁波,根据波长的大小对应着不同的频段。在今天的生活中,从微波到激光,我们身边应用着各种不同种类的电磁波技术。可你知道吗?这些技术的发展并不容易,在其中有很多有趣的故事。今天,让我们跟着方少波老师的脚步,发现我们每个人身边的光学应用。


【第十期】

答疑解惑——察光之绚丽

750x422.jpg

主讲人

李雨萌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嘉宾

李明,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方少波,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

李治林,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


内容简介

“缤纷世界——光与视觉的科学”主题的所有课程已全部播出,相信大家在收获知识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问题。本期我们将邀请主讲老师们做客物理所直播间,为大家答疑解惑,讲解更多有趣的光与视觉的知识。


【第十一期】

坤舆奥秘——说说地球的事

750x422.jpg

主讲人

翟明国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主讲人简介

翟明国,前寒武纪与变质地质学家,岩石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现任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资深讲座教授,以及西北大学和浙江大学讲座教授,中山大学、吉林大学、西南科技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圣.路易斯大学和澳门科技大学兼职和客座教授。中国科学院矿产资源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内生金属矿床成矿机制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以及其它9个国家与部门重点实验室的学术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主要从事变质岩石学、前寒武纪地质和地球化学研究,以及火成岩岩石学的研究,是一位国内外有影响的科学家和学术带头人。多年来,他针对早期陆壳的形成与增长、早期大陆壳的结构与成分、前寒武纪与显生宙变质作用和大陆动力学机制的异同等前沿核心科学问题,并且研究大陆演化历史与矿产资源的富集机理,集中研究华北陆块以及相邻地区,取得了系统的创造性成果。


内容简介

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科学家也从未停下过研究地球的脚步。地球的结构决定着能源资源的勘探,地球的演化诉说着地球的古今历史。地球的未来是什么样的?人类是否为百万年后的地球做好了准备。今天让我们跟随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的翟明国院士的讲述,一起了解地球的那些事儿。


【第十二期】

大地之趣——跟着地质学家玩石头

750x422.jpg

主讲人

董汉文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副研究员


主讲人简介

董汉文,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副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学者。入选自然资源部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工程“青年科技人才”(2021年),第六届中国地质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十届理事会科普工作委员会委员,任世界青年地球科学家联盟(YES联盟)中国委员会副主席,微信视频号、新浪微博等多个平台认证的科学科普学者。多年来专注于喜马拉雅造山带构造演化和造山过程的研究,曾在国内外主流地学期刊发表论文20多篇,出版译著《碳如何玩转地球》,创作系列科普视频《一分钟地质》。


内容简介

石头——这种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物体,其实蕴藏着地球深刻的奥秘。而地质学家就是一群这样“玩”石头的科学家。本次讲座,来自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的董汉文副研究员将结合自己多年从事地质工作的心得体会,为我们一一揭秘那些藏在石头中的奥秘:“为什么石头是无所不能的”、 “为什么要实施第二次青藏科考”、“为什么要深入地球内部”、“为什么要飞向太空”…


【第十三期】

世界屋脊——青藏高原隆升历史及其环境效应

750x422.jpg

主讲人

丁林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


主讲人简介

2017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学术副所长,青藏高原地球系统与资源环境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主要从事青藏高原研究,在大陆碰撞、大陆俯冲、高原隆升领域做出了系统的创新成果。曾获首届(1995)青藏高原青年科技奖,2006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10年获国土资源部科学技术一等奖,2012年获国土资源部“青藏高原地质理论创新与找矿重大突破先进个人”称号,2019年获“朱李月华”优秀教师奖,2020年获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排名第一),2021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22年获美国地质学会GSA荣誉会士。截至2022年在Science,PNAS,Science Advances,Nature Geoscience等期刊发表论文280余篇,论文引用23000多次,H指数75,是国际地球科学前1%的高引用科学家。曾承担国家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2015)及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专项B、知识创新重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基础科学中心、科技部二次青藏科考等多个科研项目。


内容简介

青藏高原是有“世界屋脊”之称的、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但是大家是否知道,现在的青藏高原曾经是特提斯大洋的海底。那么青藏高原是如何逐渐隆升成为现在的“世界屋脊”的呢?青藏高原的隆生对于中国的气候格局有着怎样的影响呢?本期课程,来自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的丁林院士将会为我们揭示青藏高原的隆升过程,以及青藏高原的隆升对于亚洲的气候动力学、生态多样性、碳循环、现代水资源和大江大河的演化的重要影响。


【第十四期】

地球“冰箱”——多年冻土

750x422.jpg

主讲人

丁金枝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副研究员


主讲人简介

丁金枝,中科院青藏所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土壤碳循环与全球变化。近几年主要围绕青藏高原多年冻土碳储量、动态、以及碳输入和碳输出过程开展研究,并在Nature Geoscience, Nature communications等主流期刊上发表多项研究成果。


内容简介

在地球中,有这样一种地质结构,它保存着地球多年的演化历史。它就是“地球冰箱”——多年冻土。本期课程中,来自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的丁金枝副研究员将会首先为我们讲解冻土的定义、分布和主要特征,还会为我们讲解气候变暖导致的多年冻土融化对地表工程、区域水循环、碳循环和全球气候的影响。最后介绍了为了缓解气候变暖的问题,全人类付出的努力。


【第十五期】

答疑解惑——览山川异域

750x422.jpg

主讲人

马艺文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嘉宾

董汉文,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副研究员

蔡福龙,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

周李岗,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主讲人简介内容简介

“大地探秘——地球演化中的科学”主题的所有课程已全部播出,相信大家在收获知识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问题。本期我们将邀请主讲老师们做客物理所直播间,为大家答疑解惑,讲解更多有趣的关于地球的知识。


【第十六期】

伟大的抽象——数概念历史漫游

750x422.jpg

主讲人

李文林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研究员


主讲人简介

李文林,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1965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曾任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中国数学会秘书长,全国数学史学会理事长,国际数学联合会数学史委员会特派委员。研究领域为近现代数学史、偏微分方程论,代表性著作有《数学史概论》、《数学的进化》、《文明之光——图説数学史》等。先后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山东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大学讲授数学史课程,受到广泛欢迎。曾长期担任教育部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委员兼中学数学教材审查组组长。


内容简介

我们每天都在和数打交道,那你知道数是怎么产生的吗,我们对数的认识又是怎样一步步加深的呢?本节课中,李文林老师将带领同学们经历一次对数的认识的历史漫游,从遥远的古代人们在实践活动中抽象出自然数,到在数学运算内部矛盾的推动下数王国疆域的不断拓展,再到现代各种抽象的代数系统。这是一个绵延了数十万年的、波澜壮阔的伟大的抽象过程。为什么说它伟大,快来公开课中寻找答案!


【第十七期】

曲面和绳圈的数学——来自拓扑学的邀请

750x422.jpg

主讲人

苏阳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副研究员


主讲人简介

苏阳,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1999年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2007年获德国海德堡大学博士学位。同年进入中科院数学院工作。主要从事流形的拓扑学与几何学的研究。


内容简介

你一定听过哥尼斯堡七桥问题,那你知道它背后的数学吗?本次课程,苏阳老师将通过曲面和纽结这些几何直观明显的对象,向大家介绍拓扑学的基本概念和思想。曲面是怎样分类的,欧拉示性数公式是什么,它在正多面体中有何应用,纽结的基本概念和性质是什么,纽结的亚历山大多项式和琼斯多项式又是什么?想知道答案的话,就关注苏阳老师的课程吧!


【第十八期】

数之守护——谈谈密码

750x422.jpg

主讲人

林东岱

中国科学院信息工程研究所 研究员


主讲人简介

林东岱,中国科学院信息工程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密码学会和中国保密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密码学会密码数学专业委员会和中国保密协会隐私保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主要从事密码学、安全协议、网络与系统安全、分布式密码计算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在《IEEE Transaction on Information Theory》、《Designs, Codes and Cryptography》、EUROCRYPT和CRYPTO等国内外学术刊物和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200余篇。担任《Science China》、《密码学报》、《计算机研究与发展》、《信息安全学报》等杂志编委,曾获2006年国家密码科技进步一等奖,2009年中国科学院“朱李月华优秀教师”奖、2011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2014年中国科学院优秀指导教师奖。


内容简介

密码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支付、登录各种账号等都需要用到密码。而密码背后的学科密码学是网络空间安全的基础,是保障数据与通信安全,构建各类安全协议、安全机制与安全系统的核心技术。本次课程,让我们一起跟随林东岱老师,从什么是密码学出发,了解密码算法、密码应用以及密码学的发展趋势吧!


【第十九期】

飞翔中的计算——飞行器“大脑”中的数学

750x422.jpg

主讲人

薛文超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副研究员


主讲人简介

薛文超,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7年于南开大学获学士学位,2012于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获博士学位。研究领域主要为括控制理论及应用等,并致力于飞行器控制系统中基础理论问题的提炼与解决;主持国家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项目等;获2020年度军队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排名第2),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应用数学青年科技奖等;入选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中科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等。


内容简介

当你想从学校回家,你的大脑会告诉你怎么走。那如果换成飞行器呢?当它想爬升到一定高度时,它的“大脑”会发出哪些指令呢?本次课程,薛文超老师会为大家讲述飞行器的“大脑”——控制系统中的数学问题和对应的数学方法,包括:飞行器路径规划的典型最优问题描述以及对应的求解方法;飞行器“大脑”的主要功能;飞行器姿态稳定的典型控制问题描述以及对应的求解方法。快来薛老师的课程中了解数学的作用,体会数学的魅力吧!


【第二十期】

答疑解惑——探数字奥秘

750x422.jpg主讲人

李佩璇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嘉宾

李文林,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苏阳,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

林东岱,中国科学院信息工程研究所研究员

薛文超,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


内容简介

“数与万物”主题的所有课程至此已全部播出。前面四次课,我们一起走进了数学的王国,在数的历史中领略数学思想,在曲面绳圈中体验拓扑奥秘。最后,通过密码和飞行器两个实际例子,感受数学的实际应用。大家也一定产生了许多疑问。本期我们将邀请主讲老师们做客物理所直播间,为大家答疑解惑,讲解更多有趣的关于数学的知识。


【第二十一期】

一时万里——高超声速飞行

750x422.jpg

主讲人

韩桂来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 副研究员


主讲人简介

韩桂来,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基于JF-12复现风洞、JF-22超高速风洞、大规模并行计算平台等,从事高超声速飞行领域的研究与设计工作。于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现任中国力学学会流体力学专业委员会高温气体动力学专业组秘书、中国空气动力学会理事、《空气动力学学报》编委、《力学学报》(中文版)青年编委、《空天技术》青年编委等。


内容简介

飞得更高、更快、更远一直是人类探索天空之路的万能钥匙,本次课程将带领大家突破极限,走进高超声速飞行的奇妙世界。在这里,科学家们将遇到什么样的难题?什么是临近空间?在临近空间的飞行器长什么样子?我们是如何让飞行器一步步实现速度突破的?为了飞得更远我们又面临怎样的挑战?


【第二十二期】

空间站太空实验大管家

750x422.jpg主讲人

宋磊

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 副研究员


主讲人简介

宋磊,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副研究员,有效载荷运控中心党支部副书记,前后参与过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天宫二号”、空间站“核心舱”、“问天实验室”、“梦天实验舱”等多个任务型号有效载荷地面运控管理系统核心技术攻关和平台研制,参与载人月球科学探测任务运行管理系统关键技术的论证。


内容简介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十年风雨兼程,如今“天宫空间站”终于圆满完成建造。在收获成功之际,让我们一起回顾人类太空家园空间站的前世今生,带领大家了解人类如何由向往太空,到走向太空,再到长期驻留太空的辉煌历程。我们前进的步伐从不因为一时的成功而停顿,基于“天宫空间站”,我们更渴求探索太空的无限奥秘,探索微观世界的科学机理。


【第23期】

集成探索——科学实验柜如何炼成

750x422.jpg主讲人

张立宪

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 高级工程师


主讲人简介

张立宪,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高级工程师,实验柜总体主任设计师。长期从事机电热一体化技术研究、空间实验技术研究,长期从事科学实验柜预先研究、深化论证、产品研制和标准化工作,作为主要技术负责人完成了14台科学实验柜产品研制,熟悉空间站科学研究设施,熟悉空间科学实验实施特点。


内容简介

目前,已经正式开展空间站科学实验的梦天实验舱搭载了8个科学实验柜,每一个都相当于综合性的领域实验室。科学实验柜由基础支撑系统和科学实验系统两部分构成,科学家在结构安装、基础电子学与热控功能等方面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使得梦天实验舱具备高水平的基础支撑系统,不同实验柜的科学家团队均可以根据规范来设计不同的科学仪器设备。科学实验柜是如何实现“既轻便又牢固”的呢?让我们跟随张立宪老师一起走进科学实验柜吧!


【第24期】

太空实验——空间站基础物理实验

750x422.jpg

主讲人

陈徐宗

北京大学 教授


主讲人简介

陈徐宗,北京大学二级教授、北京大学空间冷原子实验室主任、北京大学新型原子钟实验室主任。他从事的研究包括:空间冷原子物理、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玻色费米混合、量子模拟、原子和分子超精细光谱、光纤激光梳状发生器、新型原子铯钟。


内容简介

空间站为基础物理研究提供了新的机遇,也为各位愿意献身科学研究的同学们提供了从地面到空间的新机遇。我们在地面能达到的最低温是多少?在空间站能让最低温区下降多少量级?我们能达到的时间精度最高是多少?让我们一起期待陈徐宗老师为我们揭秘空间站基础物理实验的奥秘。


【第25期】

游空天寰宇

750x422.jpg答疑嘉宾

韩桂来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宋磊 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副研究员

张立宪 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高级工程师

陈徐宗 北京大学教授


主持人

翟燕妮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内容简介

前面四次课,我们一起翱翔长空,认识了炫酷的高超声速飞行器、太空实验大管家——地面指挥中心;了解了科学实验柜是如何炼成的、空间站的基础物理实验有哪些得天独厚的优势。大家也一定产生了许多疑问。我们邀请主讲老师们为大家答疑解惑,讲解更多有趣的关于地球的知识。


业务咨询
刘老师:18922434589
商务合作
石老师:13922152147
客服邮箱:customer_services@ais.cn
举报受理
电话:400-607-9388
邮箱:customer_services@ais.cn

公众号

小程序

广州科奥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6087321号